讓悲劇不再發生 | 台中心理諮商所 | 北屯心理諮商所
讓悲劇不再發生、讓兒童平安成長 2016/4/12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本會長期關注民眾心理健康及諮商心理專業發展,對於此次台北市街頭發生隨機殺童案感到遺憾與難過,也對後續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觀念的混淆及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感到擔憂。從小燈泡媽媽對社會充滿愛的訊息呼籲、很多民眾自發性的前往哀悼追思、在網路社群引起各種不同觀點的討論,以及各界人士因此事件對心理健康及精神醫療的關注,本會認為社會需要更多對話來增加社會大眾、公部門及心理專業人士間的理解與互信。
|
危機創傷的關注、支持與介入為當務之急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最嚴重的創傷經驗莫過於親眼目睹孩子被他人剝奪生命,不但失落的情緒最強烈,悲傷延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父母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常會焦慮、流淚,最常見的反應是充滿罪惡感,懊惱自己未盡保護之責,失去與孩子共創未來的希望。有時衝擊太過劇烈,也會出現身體轉化的症狀,例如:無力或癱瘓、顫抖等異常動作、發音障礙或口齒不清、麻木或感覺喪失等。
|
社會救助與安全機制的強化為政府與全民的責任
慧蘭常務理事表示,此事件一方面引出大家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或社會安全網漏洞的疑慮,但也引發大家的同理心,看到社會中充滿溫暖與關心的一面。修慧蘭建議對於社會中有高風險疑慮的個人或家庭,一方面要社會大眾相互關心或通報,更需要聘請心理專業人員進行心理評估,以理解這些人需要的是醫療或其他資源介入;除此之外,這些人經由短暫的住院治療或處遇戒治後,出院後的人際困擾、工作困境和生活壓力隨之而來,持續的社區治療或關懷介入更是重要,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願意投入更多的專業人力以落實,而非只是制定或修改法規而已。
|